2011年4月17日星期日

香港政府的保育方程式

讀過小克其中一本書(非常嚴格來說它是一本漫畫書),裡面有一章講顏色,多次提到了香港政府保育政策的荒唐之處,讀過甚是有趣,於是今天便隻身到灣仔找提到的地方做實地考察。

從環保軒說起

還是英人治港的時候,位於皇后大道東的舊郵政局可能已經不合時宜,所以於1992年關閉重修,改用成環保資源中心,稱環保軒。郵政局就遷到咫尺之間的胡忠大廈一樓。英國政府這個保育活化方法,本來已經有問題,回歸後還被香港政府借鏡,產生了其中一條保育方程式︰

 
舊郵政局
新郵政局 眼利的讀者可以看到左方的舊郵政局
舊建築物修復 + 將原有的東西搬到旁邊伸手可及的地方 + 將毫無關係的事物放入修復好的建築物= 保育

這條保育方程式不是萬試萬能,起碼新界鄧氏祖屋不會讓你亂來,但只要用得著,政府就毫不猶疑,把方程式搬出來。

方程式真是好用

到了坐落於莊士敦道和大王東街交界的和昌大押舊址。小克寫這裡時已經是2007年的事了,政府要將舊址翻新,就用保育方程式。它先將原來好端端在這裡的和昌大押和均記雀鳥等遷走往原址幾步之近的大王東街。


看到兩家店孤孤獨獨,不禁令人嘆息,舊建築物原本將中西文化美好地交融一起,西式的建築風格和中國式的騎樓,再加上中國古式的店舖,混合一起前所未有地和諧和有趣。這是香港的特色。

但現在這已經淪為一個軀殼,表面是一樣的,大樓翻新之後,就租給高級餐廳,令這幢建築物成為貧富差距的標誌,我們這些蟻民已經很難有機會走進裡面,而有錢人大可到裡面享受世界。


只剩軀殼
如何保育﹖無事不要生事

為甚麼會這樣讓我們回到最基本的問題,為甚麼要翻新﹖為甚麼要保育﹖保育是甚麼﹖小克說保育就是甚麼也不做,順其自然。我大致同意,但先生好像偏激了一點……不是甚麼也不做,而是保護它自然地發展。

將建築物納為甚麼甚麼級古蹟後,可不可以先評估它的潛在風險﹖ 如果建築物無危險,它好端端的,你就不要去搞它﹗ 無事就不要生事。


以灣仔洪聖古廟做例子,驟眼看好像沒有甚麼問題,遠看可能不覺,但是近看就一目了然。原來的青磚上面是一層混凝土,上面塗了灰色,畫上了白線。這種現代化的「修復」跟下面的花崗岩一比,突兀無比,保育的官員呀,你的審美眼光在哪裡呀﹖


你可以說審美角度見仁見智,但有一樣我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修復」是不必要的。原來的青磚配花崗石很自然,青磚只不過是磨損了,又或者長了青苔,嫌不好看的話,洗刷下就是了,鋪上的混凝土一來不合襯,二來不必要,這等勞民傷財,實是荒唐。

所以,從洪聖古廟這件事就證明了,無事就不要生事,有價值但不存危險的建築物,只要時刻監察住就好,少花了的錢,解決一下香港其他民生問題吧。

和昌大押又不是搖搖欲墜,它只不過是外牆有點殘舊罷了,如果可以順其自然,或者香港特色可以得以保留。

如何保育﹖請照顧一下建築物的歷史
 
政府覺得古蹟殘舊,綠苔銹跡,有損市容,就算不是搖搖欲墜,也得大搞得搞,翻新活化。好吧,小弟退一步,你要修復就修復,我知道,當修復的時候,會阻礙裡面商店營業,所以為了減少客人的流失,要將本來的商店搬到極近的地方。此舉雖然怪怪的,但是我無可奈何地接受了。

修復好之後,最好當然是將店舖等遷回去,這是最理想的想法。但我也明白這不可能,這樣做既費時也令整件事複雜化。然而,當將新的事物放入修復好的建築物時,麻煩當局想想吧,你想想,環保軒的例子,原來是郵政局,就把它變成甚麼香港郵政博物館,把它改成毫不相干的環保軒荒唐之極。這個環保軒,我進去過,在一大堆環保資訊呀電腦呀之間,無端端有幾個舊郵箱,實是荒誕之極。


所以和昌大押翻新後,就不要變成高級餐廳,用來推廣香港文化和介紹香港舊式店舖,不是更合理嗎﹖

事實證明了,保育方程式行不通

理解了這個方程式後,讓我們看看灣仔街市,又是方程式的體現。

舊街市
又是咫尺之間的新街市
再看看茂羅街的綠屋,我不知道會變成怎樣。

重建中的綠屋
這條保育方程式帶來的問題就是古蹟不倫不類,失去香港的特色。中學的辯論題很喜歡問保育和經濟發展如何取捨,這道題好像很有趣,但其實不然,保育就是最長遠的經濟發展。要知道,一個地方要經濟好,不是不斷建高樓大廈和超級商場就能行,短期可能這是對的。但長遠就得看保育,香港經濟發展講的其中一環就是旅遊業,當香港特色漸漸消失,或變得不倫不類,我們的旅遊業還怎麼發展﹖遊客也不光是來玩迪迪尼和海洋公園,內地人買金器也不可能不斷的買,對吧﹖

政府做的事太令人費解,或者我想得太理想,實際地是不可行。但我想說的是,事實證明了,保育方程式行不通,建築物活不了,它們沒有生氣,它們是死的。既然方程式行不通,政府是不是應該虛心地諮詢市民意見,改善保育的方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