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說到Google Earth 的開發,令我們在家可知天下事。這其實如讀書一樣,只不過讀書多以文字接觸外界,而看Google Earth 的衛星照片,是以圖像理解世界。然而,文字和圖像並不能將事物立體地呈現,惟有親眼見識,才有更深切的體會。
書中第一章是東半球,而第一個介紹的是enewetak環礁 (enewetak atoll)。
Enewetak環礁坐落於西太平洋,為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 的其中一個環礁。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佔領馬紹爾群島,而在二次大戰後,群島被美國佔領,當中在馬紹爾群島出現了幾場戰爭,而enewetak環礁是其中一個戰場。
美國佔領了馬紹爾群島後,冷戰其間在該群島核試67次。島裡居民被迫遷,連當時葬身於此的美國士兵的遺骨都被帶往美國本土重葬。
這裡先講核彈。核彈包括了原子彈和氫彈。兩者都是以核聚變所產生的強大能量起殺傷作用。不過原子彈只涉及核聚變,而氫彈則以核聚變的能量來加熱氫的同位素氘和氚,釋放的能量更大。1952年,美國在enewetak環礁上進行了它的第一次氫彈測試,瞬間毀滅了伊魯吉拉伯島(Elugelab)。當時的氫彈威力是廣島原爆的750倍。
由於氫彈的破壞力是可調校的,美國在1954年進行了第一次實驗性質的氫彈測試,這次測試於比堅尼環礁(Bikini Atoll)進行,是最強的一次核試。甚麼? 比堅尼(Bikini)? 就是女士在沙灘穿的性感比堅尼泳衣? 對,作者在這裡加入了一項冷知識。解說原來比堅尼泳衣的設計師想以這個核試場地的名字顯示泳衣的爆炸力。不過我想在此處糾正他,設計師為泳衣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革新和廣泛的影響,大家都知道,比堅尼泳衣和女性內衣相差無幾,對當時的傳統社會無疑是一項衝擊,而且帶來廣泛的影響,你看看比堅尼泳衣在現在有多流行就知道。設計師喻意泳衣和當時的核爆雷同,比堅尼泳衣流行成風,核輻射都現在還對人體帶來影響。
題外話,這次核試的輻射波及到23個日本船員,這件事亦引起了1954年電影《哥斯拉》(Godzilla)的出現,講述核爆驚醒怪物和令其基因突變,怪物游到日本,造成巨大破壞。
67次的核試後,居民獲准回到島嶼,美國作出數億美元的賠償,而且將有毒的土壤和瓦礫混合,再用硅酸鹽水泥(Portland Cement)覆蓋,以穹頂罩住,穹頂稱為Cactus Dome。
不過輻射是不是就完全被隔絕呢?當然不是。輻射殘留在大氣裡持續損害人體,只是不即時致命,而是長期令細胞基因改變,造成癌症。
使用核能如同埋藏一個計時炸彈,從日本大地震所引起的核能危機可見,核能縱然環保,但失控起來所引起的惡果非我們所能承擔。可況各國用核能來製造武器?這些武器對生態和我們人類所構成的影響,怎能簡單地用水泥覆蓋就了事?怎能賠幾億就算數?
Enewetak環礁原本美色如畫,生機勃發的樹木植物,水清見底的海灣,大國在這裡留下一個一個大坑,怎至令整個島消失。其良心可在? 其羞愧之心可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