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面包羅萬有,人、舖、路、車、設施、基建、高樓大廈、飛禽走獸……
城市無其不有,充滿色彩。不過,也可以一無所有,死氣沉沉,只充斥住一條條高速公路,一間間倒模的店舖,一個個匆匆來往的人。
我們看到香港裡一座座新落成的商場,裡面是一式一樣的連鎖店。大商場前是馬路,馬路如一條條刀痕,劃開了小商店。而城市人滿臉愁容,匆匆而過,對這一切好像莫不關心。
城市不斷的發展,如何剝奪了它原本的色彩和魅力呢﹖
高速公路如利刃
《大地之網》裡引用芝加哥做例子。
芝加哥確實被公路和鐵路纏繞。引用作者的句字︰「社區的生命力來自人的往來,沒有人在街上行走那就難以興旺。高速公路和鐵路線,很多時候就像是一條絕對的屏障,限制了很人的流動。」
簡而言之,就是大家都駕車搭地鐵,街上無人流,有特色的店舖就不能存活下去,城市失色。
高速公路無疑縮短了社區之間的距離,但同時卻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甚至如利刃,割斷了彼此的聯繫。以前往來兩個社區,要走很多路,看很多人,見很多事,但有了高速公路,人們待在車裡面,在公路上奔馳。除了原本在街上的商舖吃虧,人與人之間可以交流的機會也少了。
現在我們將芝加哥的例子套回香港,實在有相似之處。高速公路割斷小商店財路,減少人與人之間交流機會的情況,在連接兩個社區的地方最為顯注。以紅磡到尖沙咀做例子,如果用走的,走出了熱鬧的紅磡市區,到了紅磡灣,那裡除了一幢幢的住宅,甚麼也沒有,了無生氣。再走上天橋,是寂靜的,橋上有人在跑步,有人在看風景,但是沒有人的交流。連接兩個社區的中間,冷清得很。
在這些冷清的一隅,城市憾然失色。
商場只差帛事未辦
愈來愈多人批評新建的商場一式一樣,裡面的商店無變化,呆板之極。而且這些商場與旁邊的社區格格不入,如朗豪坊、APM、MegaBox等,全部儼如城市裡面的毒瘤,高高隆起,有礙觀瞻。商場帶起更多人流,地段價值急升,舖租繼而不斷飆升,商舖難以抵受增加的成本,窒礙發展。
筆者非常同意以上說法。 《大地之網》作者亦舉出美國的例子,原來美國亦面對相似的問題(這裡作者提醒,不要把香港和當地的原因和情況完全等同,美國的情況只可作為參考)。
例子為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雙子城。雙子城裡有全美最大的商場——美國購物商城(Mall of America)。超大型的購物商場可以滿足所有購物所需,甚至包含了機動遊樂場、水族館、教堂,。可能商場的設計者希望男女在商場邂逅之後,可以逛商舖和看戲增進感情,然後加點大自然氣息,看看水族館,接著來點刺激的,玩機動遊戲。好了﹗一天的商場時光就此過去,兩人痴戀得難離難捨,乾脆到教堂結婚吧﹗
這種「一條龍」式的服務,無疑剝削了相關行業的發展,商場連結婚也包辦了,就差帛事未辦。
我們有留意這個城市嗎﹖
回到香港,雖然我極之同意商場在各方面都打擊中小企發展,但是其實窒礙這些充滿特色的商店發展的人,還包括了我們這些香港人。我們實在不可以將所有責任歸咎於商場,想想,我們才是那個作選擇的人﹗沒有人用槍指著我們到商場購物﹗
或者香港人每天工作辛苦,拼到盡,以致下班已經筋疲力竭,我們很想走進商場(享受如雪房般的空調),再走進那個管理得井然有序的超級市場(買一些比街上要貴上很多的貨品),我們感覺很好,很方便。
但願我們每天走過繁忙的街道,忍受車輛的廢氣的同時,觀察一下街邊的商舖,感受一下麵店裡面,老闆和客人暢談時事那種感覺,士多和五金舖亂中有序的特色,甚至是報攤那個伯伯孤獨的神情。
這個城市之所以失色,除了城市過度發展,高速公路和大型商場作怪之外,人心也起了變化。筆者相信沒有人希望在一個死城裡面賺很多的錢。賺很多錢之後又怎樣﹖在一個人與人之間無交流的地方,錢有用嗎﹖住在坐擁無敵海景的洋樓裡面,會開心嗎﹖
我們都希望生活在一個快樂和有魅力的地方,但其實我們一早已經住在這種地方了。只不過我們沒有去發掘那些快樂和富有韻味的地方罷了。
請問大地之網還有一系列的文章嗎? 文章標題是(5)?
回覆刪除對呀。大地之網是一本書,小弟只不過從中抽出一小部分加以討論分析,相關系列可在標籤中的「地理」找到。http://thelearningrecord.blogspot.com/search/label/%E5%9C%B0%E7%90%86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