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古詩古文」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古詩古文」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9月1日星期四

交椅 (由網球王子到水滸傳)


很久之前拙文始得西山宴遊記 延伸學習提過「箕踞」一詞,就是如簸箕一樣坐著。這件事原本已經完結,但近日讀《水滸傳》讀到那排梁山泊的交椅,甚麼第一第二把交椅著實很煩人,往往交椅前交椅後就已經佔了一段。

交椅究竟是甚麼﹖它與箕踞又有甚麼微妙的關係﹖

2011年7月17日星期日

讀宋詞 (2) 柳永


前文提入宋詞分婉約及豪放兩派。現先從婉約派讀起。婉約派詞人極多,而當中著名、有影響力的,確是屈指可數。當中有柳永。

柳永,原名三變,後改名永,北宋詞人。古代文學家詩人詞人大多仕途坎坷,柳永自然不例外。據說當時有人推薦柳永給宋仁宗,然而仁宗批了四個大字︰「且去填詞」,柳永不受賞識,萬念俱灰,慢慢留落青樓,後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

柳永一生出入青樓,日見夜見的是歌妓,為她們填詞作曲,所以其詞亦相當適合年青女性,詞含蓄旖旎,清新婉約。

2011年7月12日星期二

讀宋詞 (1)


我們這輩香港人,唐詩三百首之中,不會吟時也「讀過下」,但是宋詞,除了岳飛的〈滿江紅〉或者蘇軾的〈水調歌頭〉,我相信很多人仍然把李清照當成男人。香港人對唐詩的認識實在比宋詞要多很多。

想到很久沒有理會我們親愛的古詩和古文,所以這回想看看宋詞。

2011年5月18日星期三

始得西山宴遊記 延伸學習

小弟的中文測驗將近,範圍之中唯一可溫之處就是課文——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課文已經熟讀,但是,當中確是有不求甚解之處。


2011年4月29日星期五

讀杜牧 (4)

好久無講杜牧,冷落了他,實在是在下之錯﹗讓我們看看他寫當時的朝廷吧。

華清宮與荒淫

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華清宮,位於陝西,坐落於驪山山麓,以溫泉見稱。唐玄宗和楊貴妃曾居於此,生活荒淫。杜牧這首詩乃諷刺唐玄宗縱情淫樂,荒廢朝政。

詩前兩句,「繡」字寫驪山樹木樓台色彩班斕,「次第」則指順序,是描寫驪山上華清宮的景色。之後兩句,飛騎帶著荔枝趕到,楊貴妃見飛騎自遠而至,高興非常,可是她連荔枝來了都不知道,可見她只是為了勞役一下下屬,吃到荔枝與否其實她心裡有數。

要寵愛還是要荔枝

剛剛說了楊貴妃知道自己吃不到荔枝,為甚麼呢﹖首先,回到最基本,搜尋資料才知道,原來楊貴妃喜荔枝。《唐國史補》載:「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
 
蜀,即四川。華清宮位於陝西驪山,楊貴妃又如何能吃到四川新鮮荔枝﹖就算是飛騎運送,荔枝容易變壞,送到都已經色香味盡失。所以,唉,楊貴妃除了小時在四川有幸一嘗荔枝,做了皇上愛妃後,連荔枝都無啖好食。

有些人是成千上萬人都想做的,李嘉誠,誰不想做﹖不過李嘉誠就有他的煩惱,是其他人想也想不到的。荔枝,誰會知道,成為了楊貴妃的煩惱﹖

2011年4月6日星期三

讀杜牧 (3)

杜牧擅寫景,我們讀他的七絕得益肯定不少。由於顧慮到講古詩篇幅太長會很悶的關係,我們每次讀一首,再稍未了解多一點。這樣篇幅會較短,讀者亦容易入口。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千里︰寫的是千里的江南,可見不是一小部分,而是整個江南。
水村︰傍水的村落。
山郭︰依山的城郭。
南朝︰南北胡裡面的南朝。

讀詩學中史

「南朝四百八十寺」一句,亦即是描寫南朝在江南所建極多的寺廟,四百八十寺只不過是一個約數,唐人用以強調數量之多,而且杜牧也不可能數過啦。

然而,為甚麼南朝要建那麼多寺廟呢﹖原來南朝君主喜佛,南朝第三個朝代「梁」,初期君主梁武帝管治得宜,國勢頗盛。但武帝過於信奉佛教,三次出家,朝臣花了大量金錢為他贖身。武帝又建造大量佛寺,翻佛經,花在佛教的金錢日多,勞民傷財,民不聊生。正是佛教令南梁衰落。

所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句,除了描寫被濛濛煙雨寵罩的寺廟,營造出點點朦朧美之外,也包含了詩人對歷史的感嘆。至於裡面有否對南朝的諷刺,不太明顯,見人見智。

很多皇帝荒淫無道,既好大喜功,又貪戀女色,草菅人命,令朝代衰落,繼而走向滅亡。南梁君主不愛女色不愛奢華,反而是一個「宗教狂徒」,愛佛愛出禍,連江山都斷送,實屬少見。

2011年4月3日星期日

讀杜牧 (2)

杜牧善五言古詩。在讀杜牧 (1)時,我們看過《張好好詩》,其實還有其他,如更有名的《杜秋娘詩》和《感懷詩》,但由於筆者中文水平有限,翻譯解讀能力不足以應付,再加上長篇古詩很難引起有趣,所以讀短詩。

詩情畫意中的愁緒

杜牧的近體詩中,抒情寫景居多,以簡單的白描帶出詩情畫意,或心中的情感,如《清明》。《清明》這首詩家傳戶曉,讀來琅琅上口。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根根據二十四節氣而定,清明不一定下雨,杜牧描寫的是江南春雨。意︰清明下雨,哄托出憂鬱的氣氛。家人上山掃墓,起碼一家團聚,詩人和路上行人孤身一人,真是「欲斷魂」。

小時讀這首詩,不明白最後兩句的意思。說來慚愧,「借問酒家何處有」的「酒家」,我漸意識一直以為是樓下的甚麼甚麼酒家,吃一盅兩件那些。意︰詩人想找酒家喝酒,借酒消愁,排解心中愁緒,牧童指向遠方長滿紅杏的村莊。

小時我不明白最後兩句的意思,其實不是不明白,而是不明白最後兩句的用意。詩人問酒家在哪,牧童指向杏花村,又如何﹖不過現在明白了,其實這就是杜牧的詩,簡單直接,你讀甚麼就是甚麼,不過這幾十個字做出來的意景境,就是令人佩服的地方。
讀《清明》,感到孤寂,如果填鴨式教育還沒有奪去你美妙的聯想力的話,你應該會不自覺地聯想到一幅畫,畫裡雨如銀絲,詩人抬頭問坐在牛背上的牧童,牧望小手一指,只見荒涼的野外,有幾點紅杏,旁邊是旌旗飄揚的酒家。

杏花
一遍淒涼。為甚麼會覺得淒涼呢﹖其實有某些字詞是引導你聯想的。最直接的有「清明」、「雨紛紛」和「斷魂」。間接的有「借問」,有問路經驗的人會知道,問路的時候會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就是忽然,很短暫的,會有一種安全感,這是因為原本不懂路的時候,有點彷徨。所以,當我(未必所有人跟我一樣)看到「借問」,就有一種「孤立無援」的感覺。
還有「遙」字,遙即是遠,「遙指」也是一種荒蕪的感覺,起碼如果該地是繁華的話,酒家不會很遠。「杏花」也有點淒冷,千里的野外,多是泥黃和淺綠色,反正就不是有生氣的顏色,這幾點紫紅的杏花沒有陪襯,就顯得孤獨。

2011年3月30日星期三

讀杜牧 (1)

生存在僵化無聊的考試制度,面對中文科,就要讀點文言文。看多一點,起碼考試時一看文言文不會腳軟。但能否領略當中深層意義,就要看您是不是用心去看。筆者不特別喜歡文言文,但因為自己中文水平低下,唯有用心研習,亡羊補牢。

幾核突的畫像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薄薄的書,淺淡杜牧,現在再深入了解一下。

無聊的生平

杜牧和很多詩人一樣,想做官,熱中。他為人也和其他詩人一樣,堅守原則,雖然朝庭奸佞為患,但他不願同流合污,仕途於是不得意。講到這裡,我也覺得很無聊,這些詩人生平個個千篇一律,大家若然胡亂堆砌,應該都能編出一半。

杜牧晚年居於長安南樊川,有《樊川詩集》二十卷傳世。

姓杜的悲哀

杜牧出生晚唐,杜甫在他出生之時,已經去世了很久。由於杜甫才華橫溢,天生神力,在區別杜甫和杜牧時,杜牧叫「小杜」。杜甫與李商隱同樣屈居第二,李白杜甫叫「大李杜」,杜牧李商隱則稱「小李杜」。

然而,清代洪亮吉評說︰「文不同韓、柳,詩不同元、白,復能於四家外詩文皆別成一家」。由於可見,杜牧有智慧,他跳出前人定下的規限, 自成一家。有些人天生異品,無人能及,而有些人則取人長處,去其不足,集各家之大成,自立門戶。杜牧是後者,而他正是我們可以追隨的對象。

從墨寶開始

杜牧唯一僅存的墨寶,其親書的《行書張好好詩》,很珍貴。更甚的是,這亦是唐朝詩人萬中無一的僅存墨寶,現居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想想這墨寶見證了的中國史上大小之事,由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宋朝之後中國被夷狄所據,再到清朝慈禧簽下數之不盡的不平等條約,然後日寇侵華,國共內戰……可知其價值連城。

所以讀杜牧,可以先從《張好好詩》開始,在這裡假設閣下中文水平還可以,否則略過這篇文章, 遲些我們讀他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