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善五言古詩。在
讀杜牧 (1)時,我們看過《張好好詩》,其實還有其他,如更有名的《杜秋娘詩》和《感懷詩》,但由於筆者中文水平有限,翻譯解讀能力不足以應付,再加上長篇古詩很難引起有趣,所以讀短詩。
詩情畫意中的愁緒
杜牧的近體詩中,抒情寫景居多,以簡單的白描帶出詩情畫意,或心中的情感,如《清明》。《清明》這首詩家傳戶曉,讀來琅琅上口。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根根據二十四節氣而定,清明不一定下雨,杜牧描寫的是江南春雨。意︰清明下雨,哄托出憂鬱的氣氛。家人上山掃墓,起碼一家團聚,詩人和路上行人孤身一人,真是「欲斷魂」。
小時讀這首詩,不明白最後兩句的意思。說來慚愧,「借問酒家何處有」的「酒家」,我漸意識一直以為是樓下的甚麼甚麼酒家,吃一盅兩件那些。意︰詩人想找酒家喝酒,借酒消愁,排解心中愁緒,牧童指向遠方長滿紅杏的村莊。
小時我不明白最後兩句的意思,其實不是不明白,而是不明白最後兩句的用意。詩人問酒家在哪,牧童指向杏花村,又如何﹖不過現在明白了,其實這就是杜牧的詩,簡單直接,你讀甚麼就是甚麼,不過這幾十個字做出來的意景境,就是令人佩服的地方。
讀《清明》,感到孤寂,如果填鴨式教育還沒有奪去你美妙的聯想力的話,你應該會不自覺地聯想到一幅畫,畫裡雨如銀絲,詩人抬頭問坐在牛背上的牧童,牧望小手一指,只見荒涼的野外,有幾點紅杏,旁邊是旌旗飄揚的酒家。
 |
杏花 |
一遍淒涼。為甚麼會覺得淒涼呢﹖其實有某些字詞是引導你聯想的。最直接的有「清明」、「雨紛紛」和「斷魂」。間接的有「借問」,有問路經驗的人會知道,問路的時候會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就是忽然,很短暫的,會有一種安全感,這是因為原本不懂路的時候,有點彷徨。所以,當我(未必所有人跟我一樣)看到「借問」,就有一種「孤立無援」的感覺。
還有「遙」字,遙即是遠,「遙指」也是一種荒蕪的感覺,起碼如果該地是繁華的話,酒家不會很遠。「杏花」也有點淒冷,千里的野外,多是泥黃和淺綠色,反正就不是有生氣的顏色,這幾點紫紅的杏花沒有陪襯,就顯得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