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鴨式教育,蘇聯人發明的,意思是老師一味灌輸知識給學生。單向教學,學生就是一隻隻鴨,飼料倒進口裡(所謂的「學習」),消化不良(考試),然後排泄(考試之後把所學通通忘記)。這種良好學習方式在中國廣泛地應用。
哈﹗你才50分
筆者還是一個小小的中學生。上課時,老師的問題,多半無人回答,他們唯一等待的,是問題的標準答案,答案一出現,大家火速將答案抄下,如獲至寶,然後再望向下一條問題,等待答案。
中文課少有作文練習,每逢作文,班中定是一片愁雲慘霧,大家寫呀寫呀,辛辛苦苦嘔心瀝血地寫出一篇文章。然後作文發回來的一天,大家例必看分,嘩﹗75分﹗(七字頭的分數已經很高),開心死了﹗再看評語,不了了知,然後開始問別人的分數。哈﹗你才50分……
老師對作文是特別用心的,花很多時間講評,但大家知道了分數,大多都將老師的話拋緒腦後,反正我75分,為甚麼要聽﹖
大家都習以為常
很多老師看到班裡的情況,心裡是沮喪的。同學說大家著重的是應試技巧,與他們談文章深意是浪費氣力。我說大家都缺乏安全感,怕考試時看到題目腳軟,所以眼裡只想抓著應試技巧這個水泡,了解作者心境思想這等湖光山色,他們不敢去欣賞,因為怕掉了救生圈,溺死海中。
大家眼中只有分數,只會去比較70分和50分,但不會去了解其他人的文章,其實50分不代表差,70分亦未必真的好,70分可能做到考試要求但文章流於表面,50分可能是好文不過在考試制度裡它只值50分。分數,從來不完全代表實力。
學生上課欠缺動力,其實是因為老師教的是理解和欣賞文章,而他們要的是考試天書和背誦,學生從中不應得到所需,當然就無心上課,也從心底裡看不起老師。
學生自幼受填鴨式教育影響,習以為常,腦筋不轉動,就不轉動,你硬要它轉,隨時一下用力過猛,搞到他們發癲。